close

先來說個故事:很久很久以前(故事都是這樣開始的XD),有五個洞穴人,一起住在洞穴裡,他們從來沒有離開過洞穴,因為他們相信,洞穴的出口就是宇宙的盡頭。洞穴人互相警告,如果走出去,就會不見,所以他們有個共識,就是絕不離開洞穴。他們待在那兒,日復一日,等著死掉的蟲子和乾掉的葉子被風吹進來,才有些東西可以吃。但是,洞穴生活很無聊,某天,其中一個洞穴人布基說,他想知道山洞外面是什麼,「布基只是在想,外面是否有更多的食物、更多的水、或更大的空間。」結果引起其他四個洞穴人的撻伐:

「布基想要破壞一切 !」

「這樣做可能會毀滅我們!」

「滾出去!」他們齊聲大喊。並將他趕了出去。

為了躲避其他人的攻擊,布基只好跑向山洞的出口。一跑出洞穴發現,外面的世界真大,大到布基無法想像。

「為什麼那麼多人選擇住在洞穴裡,即使世界是這麼大?」

源自於希臘哲學家柏拉圖《理想國》第七卷裡頭的「洞穴寓言」,在現代化身為組織學習五項修練小書之一《洞穴人的陰影》,談的是不論個人或企業,當人們固守那些原則,而不願意去探索及學習,會讓人們少了很多的可能性。

這是我日前參加「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」中學群招生說明會時,負責人Amber跟在場的家長們開場所說的故事,她說,要不要將孩子送到非體制學習團體是一回事,但教育的理念、政策、想像應該需要更多的討論,就如同洞穴人的故事,之所以會形成對立,在於布基先祖們,因為處在的位置不同,看到不同的世界,但兩方都以為自己是對的,結果造成不必要的分裂與衰落。

 「這個沒有用,請證明給我看!」Amber說,在很多時候,很多家長總是會這樣問,非體制真的比體制好嗎?不考試,孩子會認真讀書嗎?她說,對她及投入自學,更精準的應該說是共學的家長而言,這不是對錯問題,「教育,應該是一場思辯之旅。」

不同於之前葉丙成老師的無界塾計劃,比較是從教師的觀點出發,希望發展新的教學方法與模型,2008年成立運作的昶心,是六位對於蒙特梭利教育理念認同的家長,考量國內在幼稚教育之後,中小學階段對於蒙特梭利教育有所斷層,為了讓更多孩子能夠有機會體驗蒙氏教育的優點,並向上延伸,決定集資成立蒙特梭利小學,原本一直只有小學群,因為自己女兒的要求與期待,Amber雖然深知辦學很辛苦,但去年決定跳下來把將課程延伸至中學。

 IMAG3626  

要思辯什麼?Amber觀察近來一連串的教育政策改革,改革的其實都只有入學的方法,沒有我們對於要培養未來人才的想像,她引用知名建築師姚仁祿在TED上的演說,打開我們《大學法》第一條:大學以研究學術,培育人才,提升文化,服務社會,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。」想像如果將「大學」替換成鴻海、替換成一些企業,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對。姚仁祿自演講中強調,上大學是為了提升思考的能力,而非學位。

 提升思考能力,正是昶心希望做的事。Amber說,最有活力、最具探索力的青少年時期,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刻,但在台灣,因為為了要一個學位、為了聯考學測,日復一日的寫著測驗券,每天睡不飽,把孩子們的想像力、創造力都抹煞了,而且不建立在情境中的學習內容,最後大家以為的知識,只是浮面的知道,而非深刻的理解。因此昶心的中學群,是以六年級到九年級為區間,利用四年的時間,帶領孩子打下思辯的基礎。Amber談到,現在很多人抱怨年輕人沒主見、沒想法,渾噩過日,但在回頭看我們的教育現場,整個學習的歷程中,很少讓孩子發問、討論,只要孩子乖乖聽訓,照著大人的話去做就好,不要想太多,那麼,這樣的情況到底是誰造成?

 一如近來在國外討論很熱的未來教育(Future Learning) 影片中所提到,越來越多東西數位化、越來越多資訊取得容易的狀況下,應該培養三種能力:

-- 閱讀理解力

-- 訊息的檢索與擷取

-- 相信什麼 (思辯/選擇/信仰)

這三點之中,最後尤其重要,如果心中沒有理念、價值觀,面對那麼多的訊息的世界,只會更加無所適從。在這樣的理念下,昶心中學群的課程就顯得特別而有趣,強調邏輯的訓練,以及延續蒙氏動手做的實驗操作精神。

IMAG3593  

 要聰明的學習,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體能很重要,所以基礎是體育課,體育不是學習單項的運動技能,而是透過有趣的活動,訓練孩子的體適能及團隊感。然後再來則是將課程分成邏輯及實驗,前者包含邏輯學、歷史地理、哲學、及語文(中英文),後者則是數學、物理、化學、地科及生物,從中學群第一年(也就是六年級) ,一直貫穿到九年級,而不是像目前中學的規劃,生物只唸一年,理化到國二才唸,地科更是被邊緣化。

Amber提到,現在很多環境問題都必須有地球科學方面如水文、地形的概念,但我們學習的過程都沒好好的被教導,甚至,到了高中,如果唸文史,根本就跟所謂的自然組功課無緣,外文系背景的Amber本身也是類似的狀況,直到碰上唸物理的老公,才發現自然科學是如此的美麗。 所以在科學教育上,除了操作之外,也會增加科學史的內容,比如牛頓與愛因斯坦的世界觀有何不同?比如畢達哥拉斯的有理數理論,為何後來被自己的年輕門徒希伯索斯的根號發現而推翻,坦白說,這些數理的故事,對我也相當陌生啊~

另外則是有哲學與邏輯學的課,讓孩子可以從少量資訊推論出更多有用的資訊或規則,或是能迅速切入談話或思考的重點,擅於用簡單概念或方法分析複雜概念。老師會帶領孩子討論七種不同邏輯結構的句子:原子句、等同句、否定句、條件句、連言句、選言句以及全稱句等,達到「透過語言進行理性思考」最重要的教養意義。

歷史課也一樣著重討論,在實際課堂上,老師會帶領進行「為什麼台灣這麼小,卻有這麼多不同的族群與語言?」的討論,讓孩子不只是記憶史料上的事實,而是能理解史觀,比如最近李光耀過世,大家就會發現,我們對於東南亞的歷史了解有限,一則新聞標題:「以一黨專政發揚資本主義,亞洲政治強人李光耀」裡面就可延伸什麼是「一黨專政」、「資本主義」、「政治強人」等背景及詮釋,「鼓勵孩子換位思考,從現在召喚國族認同的史觀角到,轉變為人本史學的思考。」 科目不少,無法一一說明,但基本上,所有的課程都希望朝這樣的方向努力。雖然沒有每天的回家功課,但學期該作的報告不會少,老師不會整天盯著交作業,而是讓孩子學會自己安排進度。

也許有人會問?這樣跟國中課程能銜接嗎?學的紮實嗎?我跟一位也是發起的家長聊到此事,她說的直接,如果家長還會在意這樣的問題,也許還沒準備好加入自/共學團體。因為這樣的課程設計,本來就不是針對學測,這裡希望培養的,是知道自己位置,能夠自信跟世界互動的社會人。

 昶心目前仍只有中學部,對家長而言,高中的安排還是頗受關切。Amber明確的表示,不會有高中計劃,因為她認為,高中的孩子應該成熟可以自己決定未來要怎麼走,所以她的孩子如果決定不再升學,她也尊重。就現實面,因為法源的不同,自學的孩子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參加學測,如果再從目前的出題方向看考的是觀念,自學的孩子可能可以應付的更好。不過Amber也笑說,家長也要有心理準備,孩子可能會常常挑戰家長的權威~

因為自/共學,認同團體的理念很重要,再來才是細節的問題,昶心上課的地方在富錦街民族國小附近,教室外就是一個小公園,充滿綠意與生活感,是個不錯的街區,上課時間是8:00~17:00,費用上含午餐一學期12萬,如果 有特別的校外活動費用,則另外計算,課程安排因為需要較多的討論,比較像大學,採90分鐘大時段,有充足的休息時間,這點相信很多孩子一定會很愛!

IMAG3604  

自/共學團體面對很多資源上限制,比如能夠實施這樣理念的師資稀有,或是家長意見的統合,此外,沒有政府的補助,費用得家長自己負責,花費差不多就是一般私校的水準,還有接送、時間配合等問題,所以的確有很多現實問題必須面對解決,只能說我們還蠻幸運,目前條件大都能配合。

 最後,再說個故事。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(Jean-Henri Casimir Fabre)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,稱之為『毛毛蟲實驗』(Caterpillar Effect):他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首尾相接,圍成一圈,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,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。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,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,走了七天七夜,結果筋疲力竭而死。法布林在做這個實驗前曾經設想: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,遺憾的是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。

 我之所以決定要替兩個小孩換個教育方式,除了我跟老公對於現在教育的一些不以為然外,也有一位業界的前輩告訴我,如果我們一直談創新,但自己面對問題也不願意改變,事情怎麼會轉向呢?自學之路挑戰很大,但留在原來的路徑挑戰同樣很大,當我們抱怨政府教育政策亂七八糟時,其實,很多的問題也許是出在我們家長的身上。

 **【工商時間】**

昶心最近想要找公民及物理老師,歓迎自薦或推薦:

不是訓育之類的老師. 比較希望是有政治, 法律, 社會學, 哲學甚至有經濟學背景的老師,可以盡可能以實際案例,來引導孩子對公民教育的思考與討論。另外,關於物理及科普教育, 想找的是以啟發觀念,能以淺白的方式,讓孩子認識物理發展的脈絡,以及在每個物理觀念的背後,對當時人們世界觀的影響是什麼.能夠帶領孩子天馬行空~~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321mm9lay 的頭像
    321mm9lay

    321mmplay●媽媽快樂玩

    321mm9l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